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文艺>> 正文
舔 碗 (贾翠玲)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文联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4 10:38:14

我的老家陇西,被认为是贫苦之地。父亲当年因为忍受不了饥饿,怀揣九分钱扒着煤车逃到新疆寻活路。担心岁数大还向连队领导隐瞒年龄,刻意少报了几岁。后来退休的时候就为这几岁没少折腾,现在一提起来还唏嘘不已。我逗他,反正都逃出来了,干嘛不在哈密市扎根呀?跑到这戈壁滩上来放羊。“这里的馒头大!”父亲认真地说。我知道当时团场为抢职工使出了各种招术,其中有一招就是端着一脸盆大馒头做宣传。父亲的命脉跟着馒头走,所以我们四个全都出生在这片叫“红星四场”的福地上了。半个世纪过去了,父亲的年纪越来越大,叶落归根不现实,只好天天念叨着,掰着指头数着老家那些还尚在人世的亲友。为了这,去年暑假,我们三姊妹商量好专门陪他回了趟老家。

坐上高铁只花八小时就到了兰州,然后又转车一小时即到了家门口。父亲感慨万分,当年上新疆可是走了三天三夜,躲在煤车上提心吊胆,眼不敢闭,厕所不敢上云云。每次听他回忆,我就如听祥林嫂的唠叨,但是转念一想,人老了嘛,怀旧很正常,随他吧。

陇西的黄土山头很多,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有一个的名字。父亲指点江山,逐个告诉我们名字。可是我一个也没记住,感觉那些名字好拗口,也搞不清楚它们属于秦岭还是祁连山。屹立山头,极目而望,满眼的郁郁葱葱,曲曲折折的山路蜿蜒地连接在村与村之间,山坡上层层梯田五彩缤纷,小麦、玉米、荞麦、洋芋、油菜、豌豆、党参、当归,还有很多第一次见叫不出名字的树统统带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父亲碎碎念叨的大陇西!

我知道陇西是个英雄辈出之地。三国时马超曹操在此厮杀,董卓起兵陇西东取长安,司马懿屯兵陇西以待时变,诸葛亮出岐山至陇西。陇上战火弥漫,长刀所向,将军点兵沙场,兵卒马革裹尸。那一页页惊涛拍岸,秋月春风的历史造就了陇西人直爽敦厚的个性。连称呼都泾渭分明:称自己为“曹”,你自然是“刘”了,“吴”就是他。每次听他们讲话,两个妹妹就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在一边偷着乐,谁叫你俩不好好学历史呢?看看我们陇西人多爱国,文化积淀多深厚。

老家的亲友们热情好客,我们是远方贵客,全都被请上炕。主人麻利地起火烧水煮茶——那种浓的涩口的罐罐茶。还端上来胡麻油饼,香瓜子,煮熟的豌豆荚。我怕晚上失眠不敢喝这种茶,只嗑瓜子,顺便四下里望。顶棚是新糊的,正对门的墙上高高挂着一幅中堂,木质的托盘很有些年头,墙角杵着一口大浆水缸,院子里的牡丹一人多高,花椒树红艳艳的,最惊奇的是一棵很壮实的生菜居然长在院墙上。

没多久,老家人招待贵客的浆水面就上桌了。好大一碗面!主人亲自给我调好油泼辣椒、腌韭菜,然后递上筷子。望着这么一大碗面,再想想自己的小胃口,真发愁。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吃完面,剩下半碗汤实在喝不了,正准备倒掉,谁知主人眼疾手快,立刻接过手,然后,一仰脖子,喝掉了!然后没事一样继续吃自己的面。我尴尬地不知所措。两个妹妹一见,都乖乖地吃得干干净净。父亲不做声,捧着碗慢慢吃,吃完开始舔碗!

已经很久很久没见父亲舔碗了。我们看不惯,也怕别人看见了丢人,再说家里不缺这口吃食。现在,父亲双手托碗,稍稍斜着,将舌头伸长,顺着碗边向里,一边旋转一边舔,直舔到碗底。丝丝响声过后,碗变得如同清洗过一样,找不到半点汤汁、半星油花。父亲大大方方地舔着,就像树木在风中摇摆那么自然。主人笑眯眯地看着父亲做着,仿佛在欣赏社火小调。然后也托起碗,快速旋转,分分钟舔净了。看着我们仨心情复杂的样子,主人悠悠地说:“曹是农民,粮是活命的根,不敢糟蹋。”

就像一道闪电,我忽而记起来了,我的父母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后代!其实我就是农民。小时候家贫吃不饱肚子的事像电影似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候,饭大多是玉米糊糊,高粱面疙瘩之类,吃完后有很多都粘贴在碗上,每顿饭之后的必修工作就是舔碗。可舔碗是一项技术活。我们年纪小,舌头短,不但舔不干净,而且会将面粒糊满整个脸。有时为了舔净碗抻得舌头都疼。每次舔碗都是一天中最热闹的场面:比着看谁碗转得快,看谁舔得净,看谁的脸上、鼻子上甚至额头上粘的面粒少……父母为了鼓励我们,还定下了规矩:舔不干净碗的罚刷锅碗瓢盆。我觉得这项规矩就是针对我的,很不服气。一则每次我都舔不好,有时心急不小心还会打碎碗,招来母亲一顿板子;二则碗都舔这么干净了,没必要再洗了。不过我人小鬼精,想了个办法常常不用刷锅碗瓢盆。我家后院养了一只红毛山羊,舌头比我长多了,我想让它舔碗应该不难。偷偷去试,果然如此。所以每次吃饭我端上碗不上饭桌,离大家远远的。快吃完了的时候悄悄溜出去找红毛山羊。红毛山羊真是好样的,每一次都利利索索地舔的溜光水滑。特别是碗底最难的地方,它的舌头灵巧极了,直接一个海底捞月搞定!我夸它几句,赶紧回屋,留下满脸感激的羊儿盼着我下次大驾光临。

后来日子好过了,我们也长大了,舔碗也渐渐变少了。可是年迈的父母还保持着饭后舔碗的习惯,尤其是大鱼大肉的碗盘必舔。我们劝过很多次,效果不大,觉得他们太固执了。直到一次有个朋友来我家吃饭,看见父亲舔碗后笑的花枝乱颤,我羞得恨不得钻进地缝里。事后把家里的浅口碗全部换成“韩式碗”,他们再也无法施展绝技了。但是,每餐饭必吃得干干净净,碗底倒上白开水,涮一涮,再喝掉。

每次看见我们在饭桌上这不吃那不喝挑三拣四的样子,父母就沉默不语。他们试着要改变我们,无奈心有余力不足,因为我们长大了,生活富裕了,吃喝不愁了。现在想想,他们该多么悲哀。只有挨过饿的人知道,有粮食吃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只有辛苦稼穑的农民知道,每粒米皆来之不易呀!我没尝过汗水的苦涩,没领教过旱涝的无情,没经历过田间的劳作,不懂得劳作的甘甜,自然对土地没有深刻的感情。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父母经过的世事多,见过的世面广,对勤俭节约有刻骨铭心的企求和记忆。不是他们不懂文雅,而是岁月在他们的心里积淀太多,祖宗留下的珍惜粮食的高贵品德不敢忘记。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步步提高,从过去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到现在的讲究营养,合理搭配,文明就餐,舔碗似乎是“落后”的代名词了。但是也绝不敢浪费啊!我想,而今倡导的光盘行动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不就是当年的“舔碗”吗?希望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别忘了过去。

前段时间看小说《白鹿原》,黑娃给财主黄掌柜扛活的时候,最不能忍受的是黄掌柜仰起脸伸出舌头舔碗,黑娃觉得恶心至极,宁可不要一个月的工钱也要逃离。看到这里,有些想法。黄掌柜对粮食珍惜至此,应该提倡;而黑娃本就出身于庄稼汉,竟然如此拒绝“舔碗”,真正有点“作”了。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