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 政务要闻 >   正文
【弘扬兵团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86岁修渠战士的“五四”突击战
时间:2025-04-15 10:08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十三师融媒体中心

谷雨将至,天气愈发暖和起来。循着《社会主义好》的歌声,笔者走进红星四场第一代军垦人邢文芳家中。

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如同老人脸上的笑。

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当年修建渠首热火朝天的场景在笔者脑海里不断被勾勒完善:“弓腰背着一块大石头,目光坚定望向前方,几个满脸稚嫩的姑娘扛着铁锨,英姿飒爽。”

4月10日,邢文芳在家中同笔者讲述当年的故事。王保宏摄

1959年4月,农五师党委(现十三师)决定在巴木墩处创建红星四场。

巴木墩区域干旱少雨,当年部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发展农业生产,首要,便是修渠引水。

同年6月,邢文芳被分配到红星四场二连二排一班,是第一批修渠者之一。

为鼓舞士气,提高效率,军垦战士们成立好些小组。穆桂英、花木兰、杨宗保小组纷纷成立。

以邢文芳任组长,马荣华、胡安秀、邱月英、邱玉贞5个姑娘组成穆桂英小组。

刚成立的穆桂英小组却要和男兵较劲:“杨宗保小组负责炸山开石,花木兰小组专攻挖硝平地,而邢文芳带领的‘娘子军’承包了最要命的活儿——背石头!”

“每块石头都有一二十斤重,每次装5块,背篓带子勒进肉里。”邢文芳撩起衣袖,肩头依稀可见暗红疤痕,“我们往裤腰塞骆驼刺,困了就扎大腿。”

月光下的“秘密行动”最让她们得意——等男兵们鼾声四起,5个姑娘就摸黑溜回工地,把白天标记的“硬骨头”悄悄啃完。

零下20度的冬夜,地窝子里演奏着“沙尘交响乐”。“早上掀被子能抖出半碗沙!”邢文芳告诉笔者。

1962年5月12日,红星四渠总干渠开闸放水,欢呼声、掌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人们相互拥抱、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老百姓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道出了肺腑之言:“兵团战士真能干,兴修水利肩上担,百年梦想才实现,团场今后米粮川。”

“快看!快看!”邢文芳给胡安秀打去视频,展示屏幕里无人机拍摄的红星四渠:翡翠般的渠水蜿蜒在棉田与葡萄架之间,现代化滴灌设备正精准灌溉。“你看,咱们背的石头还在水里镇着呢!”

暖阳透过窗户斜照下来,她用满头白发和满脸沟壑,向笔者讲述第一代兵团人的故事。

她说,她们用一辈子让荒田变作良田,把这块荒野改造成了五谷丰登、黄金铺地的“金窝窝”。

4月10日,邢文芳(右)和同伴在杏花树下聊天。王保宏摄。

用邢文芳的话说,这一切都来自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第一代兵团人在戈壁荒原上,用青春画了个圈,这里有楼,有路,有粮,有人……

进疆65年,邢文芳记住了一些事,也忘记了一些事,但党的恩情从没忘记过:“住洋楼,坐小车,进饭馆……谁能想到当初常断顿的苦命娃,如今也过上了梦一般的日子,这一切,托了共产党的福!”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邢文芳的歌声再次飘出小院,混着远处棉田播种机的轰鸣声。春风掠过渠道,吹动岸边的绿柳,恍惚又是65年前的那个清晨——5个风华正茂的姑娘背着晨露与星光,走向正在苏醒的戈壁。

(谢增杰 王保宏 张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