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专题专栏>> 归档专题>>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绿满黄田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新闻中心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9-04-03 10:42:25

朗风送爽的金秋十月,我们来到哈密城东18公里的黄田农场。顺着两队挺拔耸立的白杨,徜徉在横贯团场东西的十里长街,左顾右盼,那些在亮绿、墨绿丛中涂上了淡黄、土黄、金黄、朱红色块的林带,首尾相接,纵横交错;站在高处,抬眼远眺,一条条林带,一片片林田,疏密相间,参错有致,在湛蓝的天幕映衬下,更显得生机盎然,蔚为壮观。好一副气象万千的秋鸿林网长卷!

团场领导告诉我们:这个从1958年起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平地起家的小团场,近10年来,种了372万株树,园林占了团场耕地总面积3.5万亩的37%。团场职工人均有树1100株。除去历年来间伐的,目前存有多种树木312.9万株。这个数目中,还不包括职工房前屋后的12万株。真不愧是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奖励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唯一的“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我们看了黄田农场那大片大片郁郁葱葱使人爱不忍离的苗圃,在一股按纳不住的急迫心情促使下,跟踪追寻了两天,才在一户家庭林场里找到了林业技术员沈永良。看着这位有着黑里透红的脸庞和一双长满厚茧大手的中年人,怎么也和人们心目中“中专生”的样子对不上号。他让我们坐在一片幼林的荫凉处,和我们津津有味地攀谈起来。他说,你别小看这贫瘠的戈壁滩,它也是有情有义的,只要你肯下功夫侍弄它,它就会给你育苗长树,并且能苗旺树壮,让你如愿以偿。

他告诉我们,这块土地开发初期,也星星点点地种过一些树,三年自然灾害时,人们为了填肚子,把榆树皮扒光了。1973年扦插20万只码子,一棵也没活。不得已,1975年只得买树苗,可6万元的树苗,水土不服,才活了5万多株。回过头来,还是自己育苗。他和张树生、翁业生几个人接受了这个课题,起早贪黑,连年辛苦,摸戈壁滩的脾气,摸扦插条的脾气,摸索出了一套在这儿整地、选码子、扦插、管理的办法,黄田农场这才有了自己的苗圃基地。从1976年起,他们每年都能拿出30多万株树苗,在荒凉的戈壁大地上,一条条绿色长龙拔地而起。

1981年,沈永良到五家渠参加兵团绿化会议,见到了几十个国外杨和北京杨杂交的新品种,他简直欣喜若狂了,来不及回场请示领导,就向兵团要来了区化试验的重担,选了31个品种的树苗带回哈密。试种中,他极力吃透外地的种植经验,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细心种植、精心培育,认真观察,不断探索,安顿这些娇贵的客人在黄田安家成长。讲到这里,老沈指着我们面前的两片苗圃说,这就是他搞的第四年对比试验。我们看到,南边的新疆杨苗只有70多公分高,指头粗,北边的引进新品种苗都已长到1.5米高,直径已有3公分多了。他还告诉我们,新品种苗的售价也高,本地苗一株0.15元,新品种苗一株0.5元。团场对这些新品种苗爱若宠儿,关怀备至,不断扩大繁育,1982年扦插了1.5万株,1983年扩大到6.5万株,今年又增加到50万株。当我们称赞他对黄田的绿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他谦逊地说,场领导对植树造林的重视才是取得黄田的绿化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保证。他还强调说,有没有林,一半在苗,还有一大半在管。

我们走在黄田农场的土地上,道路两边是树,渠道两岸是树,条田四围是树,很多不规则的多边多角的地块上还布置着片林。3天来,我们在这没有尽头的林网中穿行,却没有看到被攀折或被牲口啃伤的树,没有看到缺株断行。我们拿着这个问题请教场绿化委员会副主任贺礼同志,他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管呗!

原来,这个场有着一个下设13个护林组的林管站,有213位专业护林员和520多位园林工人,负责着全场林木果树的管护。每个护林员的职责是“一护二管,护管双担”。护林员一要保护树木不受人畜伤害,第二,每年要给自己所负责的林木修两次枝,锄三遍草,浇四至六遍水,还要施肥、喷药,保证林木无病无害地生长。场绿化委员会和林管站随时检查,每年普查评比四次,奖勤罚懒。在前不久的检查评比中,奖励了6位护林组长,14位护林员,团场称他们是黄田农场绿化事业的功臣。渠西大队护林组长董献礼掌握了在夏秋农田用水量最大的季节,每晚必来大水的规律,他就睡在大闸旁边,渠里水流量一大,他就分配往各个林区里放。他们在不跟农田争水的前提下,插空子浇林带,保证给全场林木至少浇满4遍水,他夜夜天做大帐地做毡,5至8月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一棵树大队护林员伊沙克•扫巴同志,除了管好自己负责的林带,还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清沙、整渠、分段浇水、抢时浇水的经验教给周围的各族同伴,全组齐心协力地把护林管林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黄田农场的一个个居民点都掩映在万木丛中,现在是深秋季节,家家庭院花儿盛开,鲜果飘香,那围绕在房前屋后的林木树丛更是千姿百态,一派生机,比起渠边路旁那整整齐齐站队挺立的林带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在这家家户户进进出出,听着一个个和树有关的故事。

在一棵树大队,我们见到了阿不都•来英老人,今年他67岁了,身子骨硬朗,精神矍铄,他健步领着我们在他的房子前后左右走着,他的房子被800多棵大大小小的乔木灌木簇拥着,有的树竟比碗口还粗,我问:“这些树有些年头了吧!”人们告诉我,阿不都•来英老人爱树如命,在1971年,有人下达了“推倒土围子”的命令,要各家各户铲平院墙,拔光树木,自己要不动手,就弄推土机来推。阿不都•来英老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该怎么办呢?他终于下定决心:拼了!拼命也要保住树木!当耀武扬威的推土机开到他门前时,他挡在家门口,说:你们要推树,先从我身上过去!他直挺挺地躺在轰鸣着的推土机前闭着眼睛。僵持许久,经人们说情,才达成妥协:把树都交给“公家”。我问老人:是这样么?老人笑咪咪地高翘起两手的大拇指,用不太清晰的国家通用语言说:邓小平好!共产党好!……邓小平好!共产党好!……看着老人那无比兴奋的神情,我们也都激动不已。

在黄田农场还有不少人象阿不都•来英一样,和树有着不解的情缘。葡萄大队刘长标是另一个类型的代表。我们走过他家的篱笆夹道,进到庭院,呀!这里各种树木,五花八门,简直像是一个林木展览馆。庭院中心种着桃、杏、李、梨、苹果,四周布满桑、榆、槐、柳和上十个品种的杨树,其中还夹杂着亭亭宝盖似的园冠榆,袅娜多姿的龙爪柳,房顶上搭着葡萄架,后院的外围还密密麻麻地种植着十几个品种的1050株小树苗。他告诉我们,这棵苹果树上嫁接了4个品种,那棵杏子树上嫁接了5个品种,一一点着名字,如数家珍。看着这满目碧绿多姿多态的林木,我就像看到了刘长标那颗有着更高追求的心。

为了这追求,黄田人愿意付出自己能付出的一切。渠东大队退休工人吕荣华看着左邻右舍育苗抚树的兴致劲头,心里痒乎乎的,只是自己的庭院小,无法施展。左思右想,他看准了房子旁边那个积水洼地。有人劝他,干这又费钱又费力气的活儿,实在划不着。他却死心塌地地干了起来,雇用拖拉机填了两天土、犁了一天地,自己起早贪黑地甩土细平,花了500多元买了2850棵树苗,抢时种植,还扦插了1.7万棵码子,没有喘一口气,接着又边打土块边垒围墙,把一个臭水坑改扮成了一个嵌青滴翠的“绿色银行”。

我们看了一个居民点又一个居民点,走进一家又一家,看不够又看不完。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我打心眼里对黄田人这爱树、养树、护树的劲头肃然起敬。

团场领导还告诉我们:今年黄田已经出现了6个承包性家庭园林户和6个开发性家庭园林户。群众承包的热情很高,还有很多家已经报了计划,等着审查批准。

黄田人的绿色情愫让我们感动,黄田日益繁茂的绿色版图让我们钦羡,黄田农场多级组织在因地制宜用心用力把绿色事业推向前进。进入新疆东大门的第一块绿洲,正是在黄色的戈壁滩上呈现出的绿色锦绣、绿色屏障,为黄田各项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黄田人将更加富有,黄田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后记:这是1984年秋,兵团在黄田农场召开林业现场会的前夕采访撰写的。30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文中写的有些人大概已满头白发,有些人恐已离开人世,植树造林作业的方式也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再读这篇短文,黄田人的行事风格和精神面貌仍然让我心潮起伏,无限崇敬。让我们再次向这些先行者们致敬!(孙慎)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