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走进/图说 十三师>> 十三师人文>> 正文
苏海图父子哨所
宝汗•埃恩赛根先进事迹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宣传部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02-15 19:55:22

在中蒙边境的十三师苏海图牧区,有一座被称作“永不移动的界碑”的父子哨所,这就是十三师红山农场哈萨克族牧民宝汗·埃恩赛根和他的小儿子沙哈提别克·宝汗。宝汗·埃恩赛根30年如一日坚守中蒙边境,放牧巡逻护边;他退休后,沙哈提别克·宝汗子承父业,自2012年接过戍边重任,在此放牧巡逻护边也有4年了。

红山农场的冬草场位于中蒙边界苏海图,距离场部200多公里。苏海图,其蒙语意为一片汪洋,其实那里是一片戈壁沙滩的“汪洋”,石山林立。就在这片茫茫戈壁上有一座哨所,哨所旁半山腰间用无数白色卵石拼写的“卫国戍边、无尚光荣”字样,铭记着宝汗·埃恩赛根这位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今年64岁的宝汗埃恩赛根是红山农场牧业二连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在中蒙边界苏海图守边放牧30年,履行着兵团职工的职责使命,把对祖国的炽热情感融入到苏海图15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诠释着“两代人写中国、三代人守边防”的赤子之心。

接过父亲巡边的传承

宝汗埃恩赛根从小跟着父亲放牧巡边1971316日,19岁的他跟着父亲带着30多名牧工转场下山。路过莫钦乌拉山一处山口时,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顷刻之间,山头的雪倾覆而下,雪崩了!团场出动了400多人上山搜救,第二天才找到他父亲的遗体。宝汗·埃恩赛根53岁的父亲倒在了巡边路上,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宝汗·埃恩赛根退缩,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接替父亲守边的信念。

1984年冬天,一位牧工在苏海图牧区放牧时,遭遇风雪迷了路,不小心跨过边境,造成一起严重的越境外交事件。宝汗·埃恩赛根知道后很是着急,主动要求带着妻儿到苏海图牧区放牧守边。

就在这年,宝汗·埃恩赛根赶着羊群,带着妻子和五个年幼的儿女,来到了苏海图这个“永不换岗的哨所”,正式成为了一名马背上的巡逻护边员,30个春秋奔波在苏海图边境,放牧、巡逻、站岗、放哨。

宝汗·埃恩赛根工作积极主动,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从那一刻起,他成了苏海图十几户牧民心中的“班长”。他协调牧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与驻扎在这里的哨所官兵结成军民联防队,共同守护边界的稳定。

由于苏海图草场面积大,十几户牧民住居分散,相距近的也有五、六公里,相距远的达30多公里。为此,宝汗·埃恩赛根三天两头到牧民家转一轮,了解牧民家情况,叮咛牧民做好放牧巡逻工作,确保有边防情报及时汇报,同时当好边防官兵的义务宣传员,及时把在哨所学习到的有关政策传给牧民,让牧民们虽然远在边防,但同样可以了解党的政策和当前形势。并且不时地来到边防哨所,给官兵们作宣传,讲边防故事、讲兵团精神与传统。

在苏海图边境线上,宝汗·埃恩赛根就是一面旗,就是一根标杆。牧民有困难,宝汗·埃恩赛根倾心帮助。从扶贫帮困助残到让自家草场他人放牧,从把摔伤的牧民接到家中救治,到用偏方治好烫伤双腿的哈萨克族女孩,从免费送药到上门治病救人,宝汗·埃恩赛根先后挽救了11名边境牧民的生命,他既是一个流动的哨兵,也是一个流动的白衣天使。

在苏海图牧区,宝汗·埃恩赛根就是流动的广播,他骑马翻山越岭,将党的政策宣传到每户牧民。让边远的牧民常怀感恩之心,常存爱党之情。在他的感召下,有十几名年轻的哈萨克族牧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5位牧民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当苏海图哨所换防时,宝汗·埃恩赛根给新来的官兵做翻译、当向导,每一批战士到了边防,都在他的家中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亲人般的关心和爱护,宝汗·埃恩赛根与一批又一批的边防战士结下了鱼水般的深情厚谊。苏海图哨所班长马永贞说:我们刚来时,防区情况不熟悉,宝汗大叔经常骑着马带着我们熟悉每一个沟口、每一个界碑。由于边境线长,我们巡逻时吃的、喝的补充非常困难,宝汗大叔就拿出家里的风干肉、奶疙瘩等供给我们,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30年来,从巡逻路上与战士同行,到暴风雪中把大衣脱给边防战士,宝汗·埃恩赛根用军垦情怀温暖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他家毡房成了战士的“兵站”,牧场成了军人的家园。他以爱兵情结,浇铸着军民联防守边的钢铁长城。

30年来,宝汗·埃恩赛根养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习惯,不论天气多么恶劣,都要到边境上去巡查一遍,为边防驻军提供情报信息。150公里的中蒙边境线、无数次风雪无阻的巡走,宝汗·埃恩赛根的双脚在苏海图的边境线上留下了10万公里的足迹。可以说,他放牧守边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丈量着兵团人对守边事业的无限坚贞。

也正是有了一批像宝汗·埃恩赛根这样“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岗”的边防卫士,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与驻地边防官兵并肩战斗、共同守卫着苏海图边境线上的这方热土,确保了辖区边防安宁,连续30年来这片边境线没有发生过涉外事件与人畜过越境事件。

国土装心里垒石刻“中”字

有一次,宝汗·埃恩赛根巡逻到一个山沟时,发现那里远离界碑,容易造成人畜越境,情急之下他就用石头堆起了一个临时界碑。界碑上没有字就不能代表国家的主权,没有上过学的宝汗·埃恩赛根,就模仿着界碑上中国的“中”字,在自己堆起来的石头界碑上刻下一个“中”字。在以后巡边时,只要看到哪里没有明显标志,他就堆起石头,认真地刻下“中”字,成了深山荒岭之上一座座特殊的界碑,也刻下了一位兵团职工的爱国情怀。

放牧的牧民们只要看到这些特殊的界碑,就知道这里已经离边境很近,赶快把羊群赶离边境地区,确保了苏海图牧区几十年没有发生过人牲畜越境事件。

日复一日走在边境线上,宝汗·埃恩赛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巡边时,每当看到界碑上有尘土,他总是拿出手帕将其擦去;在没有界碑的地方,他就垒起石头做记号,并在最上面的石头刻上一个“中”字。30年来,宝汗·埃恩赛根在边境线上留下了10万公里足迹,擦拭过多少界碑,垒起多少石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唯一知道的是,把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刻上“中”字,就会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都知道,这里是中国的国土。

儿子接过了巡边的班

风雨三十载,边防战士走了一批又一批,而宝汗·埃恩赛根却像钉子一样守护在苏海图边境。

2012年初,即将退休的宝汗·埃恩赛根,深知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能把巡逻守边的重任传下去,他把唯一在家放牧的小儿子沙哈提别克·宝汗带上苏海图边境线,给儿子介绍边防巡逻的注意事项,叮咛坚守阵地,安心护边。 “放牧守边这是我们兵团职工的特殊使命,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这些军垦才能安心,祖国的边防才能稳固。”宝汗·埃恩赛根对儿子如是说。这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兵团精神。

25岁的沙哈提别克·宝汗接过了父亲接力棒,留在苏海图,子承父业,放牧巡边、护边,乐于助人。201212月一天,沙哈提别克·宝汗放牧巡边回家路上,看到边防巡逻车坏在路上,将羊赶回羊圈后,开着自家7座依维柯拉着边防士兵,来到巴里坤县购买油泵等零件,返回又帮助更换油泵、修补轮胎,受到边防战士称赞“佳克斯,不愧是宝汗大叔的好儿子”。不仅如此,沙哈提别克·宝汗凭借自家有辆依维柯,从苏海图到团场办事,都是免费为牧民拉运东西。

沙哈提别克·宝汗有文化,放牧的时候,在他父亲宝汗·埃恩赛根垒起的石头刻的“中”字界碑的旁边补刻上“国”字,这样“中国”两个字就全了。这就是宝汗家·埃恩赛根“两代人写中国、三代人守边防”的真实写照,诠释着一个兵团职工守边的赤子之心。

宝汗·埃恩赛根是一名边境牧场的牧民,也是一名守边的士兵。巡逻守边就是他对党的忠诚与奉献。正是宝汗·埃恩赛根的忠诚戍边守防,先后被兵团和十三师及哨所评为优秀护边员、“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弘扬兵团精神模范个人”、 “第二届感动十三师人物”、“兵团第三届道德模范”、“最美兵团人”等称号。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