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妈妈,你看我给父亲做的父亲节礼物,好看么?”6月12日,走进柳树泉农场幼儿园中(2)班教室,张娜正和孩子们互动。
张娜是河南柔性援疆干部人才,2024年8月从三门峡市湖滨区银昌路幼儿园,跨越三千公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幼儿园担任副园长,分管教学教研等工作。
“妈,我要去援疆了,去一个叫‘风香水甜柳树泉’的地方!”
“这是好事,但你性子急,到那儿一定要沉下心好好干,不要辜负组织的培养!”临行前母亲的反复叮咛让张娜记忆犹新。
带着家人和湖滨区教育局、银昌路幼儿园两个“后盾”单位的期许,张娜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初到柳树泉农场,新疆干燥的气候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流鼻血,沙尘暴天里大把掉头发。
更让她焦虑的是,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传统。“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可课程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张娜回忆道。
2024年秋季学期,她白天跟班听课,晚上梳理问题清单,针对教师队伍现状,张娜创新实施“三维培养计划”,每周开展“问题导向式”教研活动,每月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科学规划幼儿“一日生活”流程,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开设“稚慧柳幼”微信公众号,成立首届园级家长委员会……
“张副园长来了以后,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积极分享自身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方法,推行互动教学法,与班级老师商量改进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运动等,孩子们现在都抢着举手互动。”柳树泉农场幼儿园中(2)班班主任古再丽阿依·玉苏普感慨地说。
制度不完善是另一块“硬骨头”。她牵头修订考核细则,优化保教人员考核方案;细化财务流程,完善园所制度体系;亲自参与幼儿食谱制定;积极促成幼儿园骨干教师赴三门峡跟岗学习,开创“反向跟岗”新模式……一项一项工作的落实,让张娜援疆的工作充实了许多。
“孩子们正在长身体,膳食营养必须科学搭配;制度完善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张娜说。
2024年寒假,她还为老师们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读一本书、进行一次绘画创作、开学时开展一次分享交流。
“起初大家觉得有压力,但为更好地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老师们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了。”青年教师刘子秀说。
因为两个小时的时差,她把手机工作群置顶,很多次错过了母亲的视频。“等看到未接来电已经是第二天了,心里特别愧疚……”说起家人,雷厉风行的张娜红了眼眶。
尽管援疆时间只有一年,张娜却早已被当地师生“宠”成了家人:老师们送来了自家种的葡萄和杏子;给她起了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名字——巴哈尔古丽(意为“春天的花”);邀请她过古尔邦节,体验节日的快乐;孩子们更是亲昵地围着她喊“园长妈妈”……
“键盘下的这个信笺纸是什么?”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问到。
“这是前不久家长写给我们幼儿园的感谢信……”张娜侃侃而谈,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由于父母工作原因,中二班的尤丽吐梓于今年年初转入柳树泉农场幼儿园。初到新环境,孩子难免陌生和不安,但老师们的热情接纳和耐心教导,让这个内向的孩子很快适应了新的集体生活。
感谢信中这样写到:“特别感谢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你们用爱心、耐心和专业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短短一个学期里收获了知识、友谊和自信……”
“收到的感谢信是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我们会更加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健康快乐成长。”张娜说。
如今,柳树泉农场幼儿园的墙面上,贴满了各族小朋友的的创意画。张娜的笔记本上仍记着未完成的目标:“基础设施还要优化,教师梯队培养计划刚起步;让团场的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的上幼儿园,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援疆即将结束,任务目标还没有完成,你会选择留下来吗?”
“援疆1年,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再次留疆工作,完成我还没有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