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葡萄地干活,至少得三四个人搭手,现在我一个人驾驶果园车就能把活儿全干完。”6月17日,柳树泉农场四连种植户仲花平开心地说,言语间,她轻扳手柄,车子便能反向行驶。
这台长2米、宽0.8米的果园车,让种植户告别用拉拉车肩扛手拽的历史,使科技真正成为扎根泥土的生产力。
“造车”的人是新星市祺睿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旭年。1984年出生的他,13岁就握着扳手入行。2008年举家落户柳树泉农场时,他经营的东升维修中心还只是一间小小的修理铺,如今,已升级为年销800多辆果园车的新星市祺睿商贸有限公司,在团场小有名气。
从“修车匠”变成“造车匠”,源于一次外地见闻:当看到大棚里的电动车灵活穿梭,再想想团场种植户在葡萄架下使用拉拉车的艰辛场景,胡旭年萌生出了一个念头:“必须改出能‘钻’葡萄架的电动车。”
说干就干,2018年胡旭年开始动手改装电动车。没有专业图纸就自己摸索画图设计,表哥张文武负责焊接。
“从想法到现实,这条路很难。”胡旭年说,为了确保设计落地,他每年都会在河南省洛阳市的合作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学习相关技术一个月,边改边磨是常态。
当第一代果园车在葡萄架下试车时,胡旭年及种植户发现葡萄地里最棘手的是车子“掉头难”问题。为此,他用“双向骑行”破解,给电动车配装双操控系统及正反两个座椅,司机调转位置、轻拧把手就能在藤蔓间来回穿梭。
这让种植户及工人们直呼“神器”!
“车身根据葡萄架尺寸改窄改长了,还能反着骑,现在干活轻松太多了!”工人仲兵说。
“这些点子全是和种植户蹲在地头聊出来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设计师。”胡旭年一边蹲下身敲了敲车斗一边说,8年间,他揣着种植户的需求更改了无数次设计,车型也从初代升级到第十一代,最新款动力可达1000W,爬坡力度更大,更加省时省力,用的都是汽车级别的零件。同时,每处细节都藏着科技温度:隐藏式充电口能给手机充电,连接蓝牙可以边干活边听音乐,两道车梁、两个撑杆,拉沙、拉粪更稳固……
为了降低种植户的使用成本,胡旭年通过整合国补、厂家补贴及自掏腰包的方式,在每台车上为大家节省500元购车支出,至今已累计自贴4万多元。
除了果园车,他还研发出打药机以及荣获师市首届“新星工匠杯”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的葡萄埋藤机,目前正在攻关开发除草机,这些创新成果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如今,柳树泉农场80%的种植户都在使用胡旭年改装的电动车,这些“田间神器”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标配。
当匠心遇上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那些曾被视作“异想天开”的念头,最终化作了种植户嘴角的笑意,也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