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木窗,洒在黄田农场居民美丽开·穆萨的创作室里,案头上摆放着精致的葫芦雕刻成品,一旁悬挂着待完成的哈密瓜纹样的葫芦。在刻刀与葫芦相触的轻响里,藏着新疆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也映照着非遗传承与兵团精神的鲜活生命力。
十年匠心:从灵感萌动到文化融合
“我们在这里创作,已经整整10年了。”美丽开·穆萨放下刻刀,指腹划过案头的一只葫芦,那是她学艺时的第一件葫芦雕刻成品。
美丽开·穆萨从新疆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在某装修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后来回到黄田农场学校担任美术教师。她在一次教孩子们绘画时悟透的“形神相生”,也成了雕刻的心法。
2017年,美丽开·穆萨跟着几位志同道合的画友赴和田拜师学艺。老艺人说:“葫芦是活的,得顺着它的性子刻。”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原来这门手艺的精髓,是“拼接组合”的巧劲,把不同葫芦的蒂、腹、底拆开重拼,像搭积木,更是“多技法赋能”的灵劲,阳雕凸出生动,阴雕藏起深意,透雕漏出光影。
这门古老技艺,从此成了她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画笔”。2024年,美丽开·穆萨创作的《瓜乡之女》葫芦雕刻作品在哈密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摘得一等奖。作品通过新疆哈密瓜与河南洛阳牡丹的相映生辉,展现出新疆地域风情和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
雕刻传承:从个人热爱到群体坚守
从灵感的火花到成型佳作,一件葫芦的雕刻往往需经过两三个月乃至更久的时间。至今,美丽开·穆萨已创作逾千件作品——从室内设计领域的“空间美学”探索,到非遗传承路上的“文化深耕”实践,每一件都是“设计赋能传统”的生动诠释。
“我和美丽开·穆萨从小在黄田农场一起长大,看着她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我也跟着她学葫芦雕刻已经快一年了,现在我的葫芦雕刻作品也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努如言木·沙他儿手中拿着自己雕刻、染色好的葫芦作品,粉红的牡丹在葫芦上栩栩如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美丽开·穆萨和她的团队不仅潜心创作,还与全疆各地的葫芦雕刻爱好者广泛交流。仅今年上半年,美丽开·穆萨已开展培训5期,学习人数达20人。
“我们渴望让葫芦雕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美丽开·穆萨的话语道出了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
以刀为传:刻绘兵团精神的时代传承
这两天,美丽开·穆萨正在创作一幅幅名为《兵团精神》的葫芦雕刻作品,这是她为明年参加哈密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比赛准备的作品。
“我生在黄田农场,父辈们在这片土地上屯垦戍边、扎根奋斗的故事,从小就烙印在我心里。”作为三代兵团人的后代,美丽开·穆萨的语气充满敬意。“我愿将兵团精神深深镌刻进葫芦之中,让更多人知晓,这片热土上不仅绽放着多彩的非遗之花,更传承着戍边的奋斗史诗。”
灯光下,案头的葫芦上洇开一片暖黄,美丽开·穆萨正俯身案前,指尖捏着一支细铅笔,在葫芦表皮轻轻描绘——笔尖划过的地方,兵团先辈开垦的轮廓正慢慢显形,像从时光里浮出来的剪影。
这10年就像一场接力:老艺人把刻刀递给她,她把技法教给年轻人。在刀锋起落之间,雕刻出的远不止是图案纹饰,更是一份超越地域、连通心灵的文化共鸣与精神传承,在这一递一接里,在这一道又一道的刻痕里,顺着葫芦的纹路,往更远的地方走。这,或许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王晓燕 郭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