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红星二场二连,棉田陆续进入盛花期,垄间辣椒长势喜人,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内游人如织……连队正依托土地资源与历史文化,以“稳棉、扩特、强旅、活院”为四轮驱动,在产业兴旺、文旅繁荣、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加速奔跑。
产业兴旺 多元发展促增收
“今年棉花长势向好,有望实现连续三年单产超500公斤。”红星二场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范成清的话语里透着底气。
为筑牢棉花产业根基,红星二场二连打出“组合拳”:连队普及滴灌系统,每亩节水30%、节肥20%;无人机植保让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60%;80%的职工加入棉花种植合作社,“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覆盖供种、管理、采收、销售全链条,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见效。
同时,高标准农田里的辣椒苗也郁郁葱葱,种植户张文升正弯腰除草:“今年我种植了200多亩辣椒,成熟后由本地加工厂直接收购,不愁销路。”
自2024年以来,红星二场二连以“红龙23号”板椒为突破口,打造200亩示范田,推广“膜下滴灌+双株定植”技术,师团技术员田间开课传经送宝,为特色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如今,红星二场二连特色作物版图持续扩大,特色经济作物占比持续上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连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红色文旅 传承基因聚活力
“带孩子参加过不少研学活动,这次来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感触很深。”日前,杭州“宝贝走天下”研学团学生家长上官王柱说。
红星二场以“文化引领、红色铸魂”为核心,立足优质红色资源禀赋,依托兵团级、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集群优势,全力打造沉浸式红星军垦文旅小镇。其中,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作为新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整建制地窝子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成为亮眼的红色地标。
依托团场红色资源,红星二场二连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让红色文旅成为连队发展的“助推器”。据了解,地窝子体验营由连队自主经营20%,不仅盘活了资源,还为职工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遇上旅游高峰期,连队‘两委’成员会主动客串讲解员,带着游客走进地窝子,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屯垦岁月。”红星二场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郭建果说。
作为二连红色文旅的核心亮点,地窝子体验营开发的翻地、打土块、挑水、独轮车、人拉犁等体验项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感受军垦战士的艰辛生活。此外,在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10枚设计独特的文创印章、配套打卡折子,贵州知名酒厂合作的定制款地窝子酒等,成了热门伴手礼。红色文旅的活力,正成为激活连队发展的“新引擎”。
宜居宜业 盘活庭院美家园
如今,走进红星二场二连职工群众的庭院,院子被打理得干净整洁,葡萄藤爬满凉棚,杏树、李子树的枝头缀满果实,菜园里蔬菜郁郁葱葱。
曾经,二连112套平房庭院中有近一半闲置浪费,为改变这一状况,连队鼓励职工群众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的原则发展庭院经济。如今,已有100多个庭院种上了果树、蔬菜,有30户庭院精心打理得颇具特色,不仅美了家园,还富了口袋。
“部分职工群众仅靠庭院果蔬,一年能增收2万元。”郭建果向记者介绍,“我们连队鼓励职工群众发展庭院家禽养殖,并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比如职工王军辉养的蜜蜂和家禽小有规模,经济效益也不错。”
如今的二连,职工群众收入增加了,连队环境美了,人气也更旺了,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稳步迈进。“近年来,连队在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等工作中都有显著提升。我们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继续奋进,力争让连队的各项工作走在前列。”郭建果说。
(张娟 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