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 政务要闻 >   正文
【奋斗者正青春】崔耀文:新农人走上“新赛道”
时间:2025-07-25 16:05 来源:第十三师新星市 作者:融媒体中心

暮色四合,红星四场一连的棉田里暑气尚未散尽。

7月23日,职工崔耀文站在田埂边,指尖轻拨遥控器,一架满载混合药液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绿色棉浪上空划出精准的弧线。细密的药雾在夜色中均匀洒落,这片曾需要十几人耗时一整天完成植保的棉田,如今只需他一人操控设备,约莫半个小时即可完成全部植保作业。

“过去打药,四处请人不说,钱花了还担心效果。”崔耀文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望着空中穿梭的无人机感慨道。这位有着多年棉花种植经验的“老把式”,曾长期面临人工成本攀升、打药效率低下的困境。

几年前,他首次接触植保无人机后,便被其高效精准的作业模式所吸引。“当时看到无人机能在地里灵活避障,药液雾化得比人工喷雾还均匀,我就知道这是种棉的‘新赛道’。”

今年4月,崔耀文在考取无人机操作证书后,自费10万元购买了植保无人机与配套设备,专为周边种植户提供从药剂配比到精准喷洒的全流程植保服务。

“白天种地,晚上打药,现在挣的是两份收入。”崔耀文笑着说,“如今,种地已成为一份事业,职工是光鲜亮丽的代名词!”

据悉,植保无人机搭载的智能导航系统,可精准控制飞行高度、速度与喷药量,作业效率极高。同时,无人机采用高压雾化喷洒技术,药液附着率高,农药用量少。精准喷药既减少浪费与污染,更筑牢了棉花丰产的“防护网”。

人工和大型机车植保作业只能在白天进行,而无人机的“战斗力”在夜间更加凸显。崔耀文解释道:“夜间害虫活跃,叶片气孔张开,药液吸收效果更佳。”借助夜视导航系统,无人机可昼夜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近3成。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遥控器”,如今,无人机飞手这一职业在团场飞速兴起。

“一台无人机能顶十几人劳作,土专家与新农人携手,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红星四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张萱对笔者说,近年来团场积极推动植保无人机产业发展,目前全场已配备各型植保无人机25台,带动50余名职工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服务半径覆盖整个团场。

夜色渐深,崔耀文的无人机完成当日最后一架次作业,缓缓降落。从“会种地”到“种好地”,从“靠经验”到“靠科技”,红星四场的新农人们正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广袤热土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篇章。随着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更多智能设备扎根田间,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王保宏 张永茂 谢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