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品种株型紧凑,抗病性强,按现在长势,亩产达800公斤应该没问题!”日前,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芝在红山农场麦田里查看完麦苗长势后说。
这片生机勃勃的田野,正是师市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以该中心为先锋,联合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在红星二场建成的优质抗逆经济作物科创中心,共同构成师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双引擎”。
“今年连队百亩试验田种植了633个品种,仅小麦就有112个;千亩示范区试种了7个品种,包含普通春小麦、黑小麦等。”红山农场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姜顺旺向记者介绍师市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创新中心的进展,“该中心由新星市恒利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师农科所、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建,主要针对黑小麦、硬粒小麦这些特色粮食,研发育种、高产技术。”
如今,师市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创新中心已对接九圣禾种业、兴木种业等公司开展春小麦万亩良种繁育,筛选出的抗逆高产品种已辐射哈密市奎苏镇、石人子乡等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10万亩。姜顺旺跟记者算了笔账:“就拿推广的品种来说,比以前种植的品种亩均至少增加100公斤,职工群众的干劲别提多足了。”
与此同时,在红星二场千亩棉田示范区,职工群众按照优质抗逆经济作物科技中心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作物管理。“以前种棉花靠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病虫害少了,产量高了。”七连职工王建说。
据了解,该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的科研优势,聚焦棉花抗盐碱、耐旱品种选育,目前已培育出3个抗逆棉花新品系。“在盐碱地试种,亩产突破350公斤了!”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叶武威拿着测产数据说,“这对于在干旱盐碱地区种植棉花来说,是条新路子。”
“两大科创中心虽然一个侧重粮食,一个侧重棉花,但目标都是要让技术落地,让职工群众受益。”师农科所副所长管利军说。
从红山农场的麦田到红星二场的棉田,两大科创中心的成果正一步步变成职工群众手中的“丰收单”,师市将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让更多“试验田”变成“丰产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王晓燕 巴合达尔·吾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