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 政务要闻 >   正文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陈广明:渠畔两代人 守护家乡生命渠
时间:2025-08-11 16:02 来源:第十三师新星市 作者:融媒体中心

“带点辣椒、馒头?馕要不要……”8月8日,天刚蒙蒙亮,59岁的红星二渠守渠人陈广明正与五道沟渠首值班人员通电话,打算上山捎些物资过去。

路上,陈广明向记者讲述起他与红星二渠的故事。

“1952年,红星二渠开始修建,父亲在参与剿匪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红星二场投身于修渠建设中。那时,他和4名战友每天开卡车到白杨沟拉红土、石头,一天3车,每车5方,回来后还要将材料研磨成粉,和成泥巴。1953年通渠后,父亲便留下来守渠,一守就是40余年。”陈广明回忆道。

在陈广明父亲去世后,他便接过了守渠的责任。

红星二渠长37.4千米,是红星二场的“母亲渠”“生命渠”,滋养着下游的农业和工业。陈广明见证了它的变迁:从木质闸到钢板闸,从人力启闭机到电动启闭机。

自1953年开闸引水到现在已有72年。期间,五道沟渠首经历过几百场大大小小的洪水,“2007年,那年洪水流量达到了273立方米,导致渠首受损,下游四连、十连几万亩棉田被毁,房屋倒塌。”陈广明说。

洪水退去后,陈广明立即上报抢修,因损毁严重,2008年在老渠西侧新建了渠道,采用钢筋水泥浇筑,2009年投入使用,而老渠作为时代印记被保留。

“以前开闸要转100圈,如今渠首设施日益完善:电动闸门替代了手推闸门,还能远程操控;各处都安装了监控,在监控室就能掌握水情,大大减轻了负担。”陈广明说。

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陈广明最忙碌的时候。暴雨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沙冲到河流里会堆积在闸门上,给引水工作带来不便,用水高峰时沙层能达3米,他每天要不定时用挖机排沙,“机械够不到的地方就人工挖,下面几万亩地等着用水,再难也得保证水渠不出问题。”

守渠既要守闸门,也要巡渠。如今渠边修了柏油路,开车巡查一次需2小时,汛期则要每天一巡。“前面就是我们新渠的第一个沉沙池。”说着,车开到了一个用水泥围起的水池旁,陈广明在记录完现场情况后指着沉沙池介绍:“水里含沙量大,先在这沉淀,汛期过后再清沙。现在水变清了,说明含沙量小,可以用来浇灌作物。”

随后,陈广明继续前往下一处巡渠。在一个渠道拐角,他停车查看渠道情况后发现,渠上被冲出一个二指宽的洞。陈广明立刻联系维修人员进行修补,直到修好才放心离开。

傍晚巡渠归来,陈广明还要到渠首检查水流情况,并一一记录,通常忙到22时才能结束工作。

“明年我就退休了,想在退休前把能教的都教给年轻人,让他们接好班、守好渠、放好水。”

采访结束,四围山林俱已酣然入梦,唯有渠首的灯光醒着。而陈广明,是守护者——守着渠首,守着流水,守着这山峦间不息的命脉。

(商凯旋 焦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