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红星二场棉田实验基地,师农科所工作人员穿梭其间,边俯身查看棉株长势边记录。
“今年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大部分植株顶部结铃率较低,但中下部结铃率相对较好。这次来主要是给试验田预测产,选取1%的地块数出总铃数,再结合品种往年的单铃重,就能算出平均预计产量,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师农科所技术人员齐海祥说。
这片总面积达121亩的试验棉田,是名副其实的“品种宝库”。田垄间,687个棉花品种整齐排布,每一株都肩负着筛选适配本地种植优良品种的重要使命。
一直以来,师农科所粮棉研究中心聚焦抗逆棉花品种选育,从品种筛选、人工杂交,到性状观测、抗逆性测试,每个环节都反复试验、精细打磨,只为培育出更适合本地生长的棉花品种。
“我们通过人工杂交选育的方式,把不同棉花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起来,再经过一系列严格筛选,最终筛选出3种既具备良好品质,又有较强抗旱、抗干热风、抗病能力的棉花新品种。” 师农科所粮棉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伟说。
从专注品种改良的“试验田”到带动产业升级的“丰产田”,师农科所的科创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驱动作用。
“团队将把筛选出的优良品系进行小面积示范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广泛收集种植户的反馈意见,详细了解品种在实际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栽培技术优化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让培育出的品种更贴合师市棉花产业发展需求。”王晓伟说。
今年以来,师市严格落实棉花“五管一机制”要求,重点优化“矮密早膜匀”高效栽培模式,集成精量播种、干播湿出、化学调控、水肥一体化、集中成熟等全程关键技术。据统计,今年师市完成棉花种植总面积18.51万亩,通过分地类优化棉花品种结构,形成“一主一辅两展示”棉花用种布局,推荐品种集中度达97%以上。
同时,师市以“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和整建制创建为重点,落实棉花高产创建示范面积9.2万亩,不断提高棉花生产各项关键技术落实的实效性、到位率和覆盖面,深挖棉花高产增质潜力,力争今年实现棉花产量再突破、品质再提升。
(魏巍 李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