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师市以企业转型为“点”、园区基建为“线”、产业升级为“面”,推动工业“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末,师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137家,年均增长率9.9%;规上工业总产值由182.3亿元增长至300.9亿元,年均增长率13%,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8%,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速目标1.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
从单一冶炼到综合产业体的跨越
10月11日,走进位于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班超镁业有限公司三期二厂施工现场,工人正对竖式还原炉进行安装调试。据了解,该还原炉能精准适配企业自产的洁净炭尾气作为燃料,不仅温控更精准、还原效率更高,产出的金属镁纯度也更稳定,能直接满足下游镁基新材料的高品质需求。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所有厂房的钢结构、墙面板材及屋面内板的安装,完成工程总进度的85%。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个别厂房的抹灰、涂料以及厂区道路的硬化工作,预计10月底竣工验收。”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孙远威说。
据了解,该公司于2016年成立,从一家单一金属镁冶炼企业迅速成长为覆盖镁基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服务等领域的综合产业体。“十四五”期间,该公司进行了两次提标改造,2021年投资3.1亿元将兰炭产能从60万吨提至120万吨,2024年投资2.8亿元将金属镁产能从5000吨提至2万吨,产值从3000多万元增至超10亿元,员工从300多人增至1200人。
“我们将持续巩固产业基础,将哈密市盛镁镁业有限公司的1.5万吨金属镁产能提标改造至3万吨,并计划投资1.1亿元开发班超智能化白酒酿造文化旅游项目,预计明年年初动工建设。”新疆班超集团有限公司镁基事业部董事长王杰说。
一直以来,师市深度践行“产业+资源”发展战略,精准招引5家镁合金项目落地,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成功打造大安钢焦一体化产业链,推动7个煤化工项目顺利投产,进一步健全师市煤化工产业体系。同时,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成晶和源28万吨工业硅(一期14万吨)、班超5万吨金属镁及15万吨镁合金等项目开工和投产,持续夯实壮大新型冶金产业基础。此外,双瑞260套风机叶片、鑫成新能源300套塔筒等项目相继落户,助力师市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升级。
创新赋能 培育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绿色智造是企业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密码”。一直以来,新疆瑞克沃新材料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破解固废利用难题,使其生产成品优质率从40%提升至62%,年产量提高50%,用绿色生产重塑产业价值,实现了从“原料依赖”到“固废增值”、从“粗放制造”到“精细智造”的跨越。
“十四五”期间,师市绿色制造业体系稳步建设。聚焦钢铁、焦化、建材等重点企业持续开展节能监察和诊断工作,限期督促师市10家活性炭企业开展节能改造,督促企业淘汰低能效电机等用能设备,推动企业能效水平均在基准值以上。持续推进师市新疆大安特种钢有限责任公司、15家焦化企业、10家活性炭企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VOCs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开展工业节水减排,9家企业完成“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中煤红星发电有限公司用水效率达到国家用水定额先进值,绿色生产底色持续擦亮。
基建筑基 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基础设施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奠基石”。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基建为“先手棋”,“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园区道路68.46公里、供排水管网101.99公里、再生水管网113公里、蒸汽管网25.62公里,入驻企业从50家增至281家,形成多产业集聚格局。
“十四五”以来,师市扎实推进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淖毛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山产业园基建工作,先后投入使用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并依托兵地融合发展,新确权22.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用于现代煤化工、零碳产业园建设。此外,师市加快“三铁(三—淖—驿、骆驼圈子、二道湖铁路专用线)两路(S656、S760)”建设,实现串珠成线、降本增效。预计“十五五”期间,师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0%以上。
“‘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聚焦兵团打造3个‘千百十’亿工程,围绕师市‘3+2+5’总体产业布局,以‘两区八园’为主阵地,做优做强绿色化工、新型冶金、综合能源这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为师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鹏飞说。
(魏巍 王星宇 杨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