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巡察不是“走过场”!五大关键问题带你看清“政治体检”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18 12:28 浏览:

巡视巡察,就是给各级党组织量身定制的全面“政治体检”,既查“病症”、找“病根”,又治“病灶”、强“肌体”,核心目标始终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今天,咱们就用最通俗的话,把巡视巡察“因何巡”“巡什么”“谁来巡”“怎么巡”“如何改”这五大关键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一、因何开展巡视巡察?——为党组织“强体健身”,筑牢执政根基      

就像人长期工作会积累疲劳、滋生小毛病,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思想松懈”“作风漂浮”“权力任性”等问题。开展巡视巡察,正是为了给党组织“强筋健骨”,守住执政的“健康底线”。    

(一)破解“监督难题”,让监督“长牙带刺”。“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这是不少单位存在的监督“老大难”。而巡视巡察组自上而下直插一线,不被地方人情、部门利益裹挟,像一把“利剑”刺破监督壁垒,让“监督无力”的困境迎刃而解。    

(二)回应群众关切,让“民声”有处安放。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如办事窗口“脸难看、事难办”,扶贫款、养老金有没有被挪用,教育医疗领域是否存在乱收费,环保政策落地是否“打折扣”……这些藏在基层角落的问题,都能通过巡视巡察开通的举报通道(电话、信件、网络平台)转化为监督线索,让老百姓的诉求真正有人管、有人查。    

(三) 织密监督网络,让权力“晒在阳光下”。巡视巡察从不是“单打独斗”,它与纪检监察、审计、财会、群众监督等拧成“一股绳”,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体系。就像一张“天网”,覆盖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让“暗箱操作”“任性用权”无处藏身。

二、巡视巡察重点看什么?——瞄准“关键处”,直击“痛难点”      

巡视巡察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有明确的“靶向目标”,重点盯着“关键事、关键人、关键问题”。    

(一)政治纪律是“第一标尺”,确保“不偏航”。这是巡视巡察的核心,重点检查党组织是否与中央精神“同频共振”,有没有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否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有没有私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小圈子”问题,坚决守住“政治方向”的底线。   

(二)紧盯“关键少数”,管住“领头雁”。这里的“关键少数”,主要指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巡视巡察会重点查他们是否滥用权力,是否存在生活腐化、以权谋私等问题。要知道,管住“关键少数”,就能带动“绝大多数”,让整个队伍风气正起来。   

(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啃下“硬骨头”。哪里群众举报多、问题集中,巡视巡察就往哪里“发力”。比如:乡村振兴资金是否被截留挪用?老旧小区改造是否“偷工减料”?食品安全监管是否“走过场”?医疗资源分配是否公平?每一个问题都瞄准群众的“心头事”,着力解决“急难愁盼”。

(四)坚持“全覆盖、无死角”,做到“不遗漏”。无论是中央部委、省市机关,还是国企高校、乡镇社区、基层站所,哪怕是偏远的村卫生室、学校,都在巡视巡察范围内。真正实现“无禁区、无例外”,不让任何一个党组织成为“监督盲区”。

三、谁来开展巡视巡察?——“专业队+群众力”,确保“查得准”

巡视巡察组可不是“随便凑的队伍”,而是由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的“尖兵”组成,背后还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做支撑。

(一)“临时组队、一次一授权”。巡视巡察组成员大多从纪委、组织部、审计、财政等部门抽调,既有懂党纪法规的“老手”,也有会查账、懂项目的“专家”。组长要么是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干部,要么是现职领导,但每次任务都“重新任命”,避免形成固定关系网。同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不能巡视自己的老家、原工作单位,也不能巡视亲属所在的单位,从源头上切断人情干扰。

(二)“层级清晰、责任明确”。中央巡视组直接对党中央负责,地方巡视巡察组对同级党委负责,同时接受上级巡视巡察机构的指导。遇到复杂问题,还能调动纪检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的力量协同作战,确保“查得深、问得透、定得准”。

(三)“开门纳谏、广听民意”。巡视巡察从不是“关门办案”,而是“开门巡访”。群众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反映问题,巡视巡察组还会主动“下沉”——走进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到菜市场、超市听百姓吐槽,甚至通过“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可以说,每一条群众提供的线索,都是巡视巡察的“重要导航”。

四、巡视巡察怎么开展?——“动真碰硬、灵活出招”,不让问题“溜掉”

巡视巡察敢于“叫板”,更善于“出招”,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绝不是“走过场、搞形式”。

(一)方式灵活“出其不意”。除了常规的“按部就班”巡视巡察,还有三种“特殊招式”。一是专项巡视巡察:针对某个具体领域(比如医疗腐败、粮食安全)“精准打击”。二是机动巡视巡察。像“突击队”一样,不打招呼、突击检查,专门对付“隐蔽性问题”;三是“回头看”。杀个“回马枪”,对已经巡视过的单位再复查,看看问题是否真整改、有没有“反弹回潮”,让心存侥幸者“无处可藏”。

(二)上下联动“织密网”。中央、省、市、县四级巡视巡察机构“一盘棋”作战,信息共享、线索互移、整改协同。比如,中央巡视组发现的行业性问题,会推动省级巡视组跟进核查;市级巡察组发现的基层乱象,会联动县级巡察组深入整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监督合力。

(三)科技赋能“挖隐情”。除了谈话、查谈话、民主测评等传统方法,现在还用上了“高科技”,比如,通过大数据比对、舆情分析、财务审计系统筛查等,让“账面上的猫腻”“隐藏的利益链”无所遁形。

(四)发现问题“不手软”。巡视巡察组遇到问题从不“绕道走”,该点名批评的绝不模糊,该移交线索给纪检监察机关的绝不拖延。无论是“小问题”还是“大隐患”,都坚持“一查到底、一追到底”,让“问题整改”落地有声。

五、巡视巡察整改:做好“后半篇文章”,才是“真成效”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把问题整改到位,才是巡视巡察的“落脚点”。如果只查不改,“政治体检”就成了“走过场”,所以必须做好整改这“后半篇文章”。

(一)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有人管”。被巡视巡察单位的党组织是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建立问题清单(查了什么问题)、责任清单(谁来整改)、时限清单(什么时候改完),实行“销号管理”,改一个、销一个。而且,整改情况会纳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干部考核评价,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一定会被严肃追责。

(二) 闭环监督“不放松”,防止“假整改”。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等日常监督部门会全程“跟踪督导”,像“监理”一样盯着整改过程。整改结果还要向党内通报、向社会公开,接受干部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一旦发现“虚假整改”“纸面整改”,不仅要“回头查”,还要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三)标本兼治“促提升”,实现“长久治”。巡视巡察整改,既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举一反三、建章立制”。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针对暴露的管理漏洞,推动流程再造、堵塞风险点,真正实现“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套制度”的长效效果。

说到底,巡视巡察既是管党治党的“利剑”,也是保障发展的“助推器”。它像“探照灯”,照见党组织运行中的“暗点”;更像“催化剂”,倒逼问题整改、推动作风转变,最终让党组织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更好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